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Robert Morrison and Early Sinology (Liu Institute Series in Chinese Christianities)
《英国新教传教士与中国:罗伯特·莫里森与早期汉学》
由乔纳森·A·塞茨(Jonathan A. Seitz)撰写
出版日期2024年 3月 15日
深入探讨了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尤其是罗伯特·莫里森在中英跨文化关系早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本书通过对莫里森生平与事业的分析,揭示了他如何通过传教工作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并从中形成现代汉学的雏形。
作为第一代赴华的新教传教士,罗伯特·莫里森于1807年来到中国。他的传教目标使他与中国语言和文化进行了深度接触,并将中国的形象传递给渴望了解东方的英国社会。塞茨在书中指出,尽管莫里森及其同僚的工作难以摆脱19世纪东方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努力开辟了全新的跨文化交往模式,并在汉学、传教事业及中国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关注鸦片战争前三十年的关键时期,通过翔实的研究与细致的论述,展现了莫里森与其同代人对中西关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罗伯特·莫里森与早期汉学的开端
罗伯特·莫里森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于1807年在伦敦传道会的派遣下远赴中国,成为首位抵达清朝广州的英国新教传教士。在清政府严禁外国传教的政策下,莫里森的传教活动面临重重困难。然而,这些困难激发了他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开始学习汉语,还致力于翻译圣经,并于1819年完成了首部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这一成就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在莫里森的努力下,第一本中文与英文的双语词典《华英字典》于1815年出版。这本词典成为许多西方学者学习中文的重要工具,并奠定了莫里森作为早期汉学奠基者的地位。他不仅是基督教传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塞茨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莫里森如何从一个“偶然的专家”(accidental expert)逐渐发展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人物。他的工人阶级背景赋予他与众不同的视角,使他能够以更开放的态度理解中国文化。在他的努力下,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逐渐由抽象化的东方主义转向更具体的实地观察与学术研究。
电子版代找请联系:yefei147852
电子版代找请联系:yefei14785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分享 »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Robert Morrison and Early Sinology (Liu Institute Series in Chinese Christianities)》PDF+mobi+epub高清完整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