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PDF电子版完整版百度云可下载

上期我们说到了“詹姆斯·马克·鲍德温《读懂心理学》PDF电子版完整版百度云可下载“,本期我们说说李世佳《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PDF电子版完整版百度云可下载。

李世佳《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PDF电子版完整版百度云可下载

  我们和压力的不解之缘,以降生时响亮的啼哭声作为开端。压力无处不在,亦敌亦友,面目多变,难以捉摸,但它带来的并非只有破坏和焦虑。

  压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本性。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有趣问题:我们一出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吗?“3岁看小,7岁看老”,果真如此吗?原生家庭真的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吗?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为什么我们缺少快乐,谁偷走了它?为什么失恋的经历带来锥心之痛?为什么英雄好汉总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创伤性经历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慢性压力可能使人们出现抑郁症状?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安全感?如何把压力解读为挑战?如何跳出消极思维的死循环?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联系(菲勉费)
高清电子书下载请联系(菲勉费)

  只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压力的了解,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与它相处,它就会收起致命的獠牙,终甚至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开本:16开

  作者:李世佳 著定价:58.00

  ISBN号:9787572003158出版时间:2021-06-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印刷时间:2021-06-01

  版次:1印次:1

  目录

  部分 你真的懂压力吗?

  章·压力的一千张脸

  我们为什么要解读压力?

  为压力画像

  压力的一千张脸

  创伤性事件:那张狰狞的脸

  离别之痛:那张悲伤的脸

  重大生活改变:那张无奈的脸

  职业倦怠:那张疲惫的脸

  同情倦怠:那张麻木的脸

  日常烦心事:那张抓狂的脸

  自测:困扰你的压力有哪些?

  第二章·压力的生理烙印

  “压力之父”和“黄油手”

  战或逃:危机下的“生死时速”

  慢性压力:心脏不能承受之重

  啤酒肚和胃溃疡:都是压力惹的祸!

  压力“黑”进了我的大脑?

  照料和结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如何科学地“压力山大”?

  第三章·压力与记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小鼠到人类

  压力:你的“记忆面包”

  仿佛大脑被掏空?你被压力“打劫”了!

  “是谁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警惕压力的“行为僵化”陷阱

  过于舒适的坏处

  第四章·“压力山大”时,你能选对吗?

  理性还是感性?这是个问题

  选择:数字说了算,还是直觉说了算?

  压力让奖励更诱人,还是让惩罚更可怕?

  破釜沉舟,还是步步为营?

  金钱重要,还是公平重要?

  “杀一人救一船人”的难题

  压力再大,也不要放弃思考

  第二部分 压力与心理健康

  第五章·创伤性记忆:无法摆脱的梦魇

  创伤与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下的记忆:哪里出了错?

  创伤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

  治疗创伤:了解你的选择

  第六章·抑郁症:谁偷走了我的快乐?

  抑郁症:灵魂的黑夜

  我的大脑“结了冰”

  快感缺失:谁偷走了我的快乐?

  “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双相障碍:从《呐喊》到《向日葵》

  题外话:心理障碍的研究展望

  第三部分 在爱与挫折中成长

  第七章·原生家庭真的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吗?

  哭泣:早的压力应对策略

  父母之爱:“乳汁”与“蜂蜜”

  “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安全感?”

  认识我们的“天性”

  “3 岁看小,7岁看老”,果真如此吗?

  被忽视的产前压力

  第八章 “唯我独尊”的幻灭与自我的重建

  “我是谁?”

  那些幼稚的“小错误”

  在情绪互动中成长

  心理理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共情:安得广厦千万间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吗?”

  童年期创伤:一个不应该回避的话题

  创伤对大脑发育的危害

  第九章 “少年不识愁滋味”吗?

  “进击”的荷尔蒙

  颜值究竟有多重要?

  厌食、贪食和肥胖前额叶的战争

  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属于自己的人生拼图

  道德两难:药神有没有错?

  拯救性别刻板印象

  青春问题手册

  第四部分 压力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第十章 压力的“共生法则”

  提高心理韧性

  重新解读压力

  控制你的人生

  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

  在自律中成长

  跳出消极思维的死循环

  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参考文献

  术语中英文对照

  结语

  ……

  在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必须与压力同行。网络用语“压力山大”一问世便广为流传,直到依然被大多数人挂在嘴边。无论是否承认,我们都已卷入压力时代的洪流中。

  有压力绝非只有坏处,它也让我们直面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和选择。压力是威胁还是挑战?面对压力我们选择前进,还是退缩?压力对我们的身心有怎样的影响?我们面对压力时作出的选择,有多少是基于理性,又有多少是冲动使然?

  我们需要对压力的科学解读。这本书探索了生活中的常见压力源,讨论了压力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普及压力触发的精神疾病的原理。在对压力有更科学和深入的认识之后,作者介绍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压力应对策略,为人们与压力健康相处提供合理化建议,希望人们化压力为动力,提高幸福感。

  压力没有实体,对着它大喊大叫、挥舞拳头必然是白费力气,想逃离它的阴影也是难上加难。它既是横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给我们制造各种艰难困苦、阻碍前行的拦路虎,又是悄然站立在我们身后,不断推动我们前行,告诫我们奋斗之路永无止境的良师。

  我们为什么要解读压力?

  “压力”这个词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在生物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中,人们常用“应激”这一专业术语取代它。在我们的一生中,压力是我们忠诚的伴侣:自呱呱坠地,它就与我们形影不离,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与压力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这位忠实的“朋友”却名声不佳——它的出现总伴随着焦虑、威胁、挫败等消极情绪,也难怪多数人避之不及。英国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在1948年获得普利策奖的长诗《焦虑的时代》(The Age of Anxiety)中感慨,“现在正是焦虑的时代”,随后“焦虑”这个词成为20世纪的主题。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这份时代的焦灼感并未减轻,制造焦虑的压力也从不曾远离——它只是换了新的表现形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压力是“21 世纪危害健康的流行病”。仅仅在美国,在1983—2009 年的26 年间,人们感受到的压力水平就上升了10%—30%,而超过50% 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消极影响。在中国,“压力山大”这个网络用词一问世便广为流传,直到依然被大多数人挂在嘴边。无论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已被卷入压力时代的洪流中。

  我们确实应该畏惧压力,因为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与发达国家十种主要致死原因中的七种相关,它们分别是排在位的心脏病、排在第二位的癌症、排在第三位的中风、排在第四位的受伤、排在第六位的自杀或谋杀、排在第九位的慢性肝部疾病和排在第十位的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即使抛开与这些致死威胁的关系不谈,压力同样是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痛苦和重负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并且很有可能是许多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导火索或触发器。在西方,压力常常被称为“生命之辛”或“死亡之吻”。

  但压力绝非只有坏处,在中国的文化中,压力常常被解读为前进的动力。流传甚广的《警世贤文》中说道:“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如果没有压力,剑永远都是钝器,人也永远只是一条“咸鱼”。压力也常常被当作彰显真性情的工具,无论是于谦《石灰吟》中的千古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是郑燮《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说明压力是很多积质的试金石。

  在心理学领域,20 世纪末期心理学家开始更关注压力的积极作用。精神病理学家维兰特(George Eman Vaillant)是这类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1977 年出版的《适应生活》(Adaption to Life)一书中指出,成功地适应压力保障了我们的生存,也让我们生活得富足和繁荣。随后,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沿着这条道路不断钻研和实践,提出了的习得性乐观理论,即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变得乐观、坚韧。塞利格曼终开创了积极心理学这个在21 世纪炙手可热的心理学领域。当我们注视着人性的光辉时,我们往往会提到人性的力量、人心的包容、人类的潜能,而这些都离不开积极的压力所提供的舞台。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则背后隐藏着一股悄无声息的庞大力量,它的名字就是压力。

  压力同样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沐浴着新世纪曙光的2000 年,泰勒(Shelley Elizabeth Taylor)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压力的作用,提出了照料和结盟模型。在当今社会,压力的表现形式更隐蔽:它往往没有实体,对着它大喊大叫、挥舞拳头必然是白费力气,想逃离它的阴影也是难上加难,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对它只会束手无策,该怎么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2300 多年前的《慎子·知忠》就已道出答案。面对来势汹汹的压力,我们需要联合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无论是借助他人的才能、资源还是情报,结盟总比单打独斗更有胜算。所以,压力让我们更团结,让社会结构更稳固。在普遍的社会规则中常常承担着照料下一代任务的女性,会更懂得寻找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泰勒认为,照料和结盟的压力应对方式在女性中更普遍。

  至此,压力的正反两种力量已经越来越清晰。2005 年,勒平(Jeffery A. Lepine)等人正式为这两种压力命名,一种是让我们苦恼、忧郁,感叹人生多舛的阻碍性压力,一种是让我们激流勇进,不断战胜自我的挑战性压力。仿佛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光明,而光明和黑暗的转换往往只在一念间。

  这就是压力,它既是横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给我们制造各种艰难困苦、阻碍前行的拦路虎,又是悄然站立在我们身后,不断推动我们前行,告诫我们奋斗之路永无止境的良师。它亦敌亦友,面目多变,时而狡黠、圆滑,时而阴险、固执,难以捉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我们不断加深对压力的了解,尤其是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和它相处,它就会收起致命的獠牙。

  为压力画像

  科学认识压力的步,自然是搞清楚压力到底长什么样,什么才是压力。

  与压力相关的科学研究早可以追溯到生理心理学家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于1915 年发表的著作《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关于情绪兴奋功能的近期研究》(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在这本书里,坎农提到,当我们的身体面对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等多种来自环境的挑战时,会激发身体的应急响应—— 这个概念在后来的修订版中被改为战或逃反应或应激响应。战或逃反应是我们面对外界威胁时基本的响应,无论这个威胁是有形的生命危险(如丛林里突然出现一只凶猛的老虎),还是恶劣的环境变化(如温度骤降),我们都需要迅速评估形势,打得过就打(扛得住就扛),打不过就跑(扛不住就赶紧加衣服)。很显然,这种对压力的迅速响应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策略,对于适应环境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心理学家津津乐道于压力对人类的交感神经系统(即触发情绪反应和身体兴奋的器官)的作用时,内分泌学家谢耶(HansSelye)逐渐注意到压力对人类内分泌系统(即分泌激素的器官)的作用,并将压力和一系列临床上与适应不良相关的疾病联系在一起,他也因此被称为“压力研究之父”。1936 年,29 岁的谢耶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文章,对压力下了科学的定义—— 压力是身体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谢耶观察到,对于很多病人,无论造成他们就医的原因是感染、中毒、外伤、肌肉疲劳、冷热还是辐射,这些来源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刺激总会激起他们身体的一系列广泛的反应,如出汗、皮肤表面长出“鸡皮疙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肠胃蠕动减缓、血流加快等。这些身体反应在短期内会让人们更警醒,血流加速也带来了更多的能量,能够快速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但是久而久之,如果这些刺激反复出现或者十分强烈,慢性压力就很有可能引发心脏病、哮喘、头痛、胃溃疡、关节疼痛等多种疾病。

  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两位研究压力的专家—— 坎农和谢耶,对压力的定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坎农认为谢耶过分夸大了压力的负面影响,毕竟,作为医生,谢耶接触更多的是病人,而不是正常人。谢耶后来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将环境的需求补充为两类:一类是令人愉悦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带来良性压力;另一类是令人反感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导致恶性压力。即使做了修正,在这两位心理学大咖的争论中,也有一点东西被遗漏了—— 不论是引起战或逃反应,还是造成各种慢性疾病,关注点似乎总聚焦在身体的反应上,但当压力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1966 年,拉扎勒斯(Richard S. Larazus)在《心理压力和应对过程》(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一书中,把压力应对和大脑认知过程加入压力的概念中。他认为压力应该是一种组织概念,用于理解在人类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现象。1985 年,他在《压力、评估和应对》(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一书中这样总结道: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很随意地使用“压力”这个词,意指我们所面对的任何一种情境—— 无论这种情境是不幸失业,跌入谷底,还是升职加薪,登上人生,我们都会感觉“压力山大”。

  2000 年,神经内分泌学家麦克尤恩(Bruce McEwen)基于大量对环境压力和心理压力的研究,为压力画像:压力就是被解释为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并且会引发生理和行为反应的事件。压力等于威胁,听起来很符合我们心目中压力的形象。

  2002 年,金(Jeansok J. Kim)和戴蒙德(David M. Diamond)提出了压力的三元素,分别是兴奋性(指可以通过仪器或者行为学表现测量到的身体的兴奋和唤醒)、可觉察的厌恶、不可控性。无论面对何种压力,都可以将这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解读。

  2009 年,神经内分泌学家芬克(George Fink)在《神经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的“压力:定义和历史”章节中,采众家之长,对压力进行了比较的描述。简言之,压力具有以下特点:

  被感知为威胁,导致焦虑不安,情绪紧张,很难适 应;

  当环境需求超出个体所认为的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压力就会产生;

  在一个团体中,如果缺乏组织规划或失去了目标,“团体对环境需求的应对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压力就会产生;

  对社会学家来说,压力就是社会失衡,也就是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结构的动荡;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压力就是任何能够激活体内的多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刺激。

  现在,我们终于隐隐约约看到了压力的实体。站在个体的角度,压力是我们的实际能力(或者我们自认为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环境需求时的产物;站在公司的角度,压力就是毫无成效的领导带领下的如同一盘散沙的团队;站在社会的角度,压力就是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失去维持其正常运行的机构之后的混乱状态。有时候,同一种压力会给个体、公司和社会等都带来深远影响,如2020 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压力的一千张脸

  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人一定对电视剧中一个叫作“千面神殿”的地方记忆深刻。这个地方的人尊奉着一位“千面之神”,传说他有上千张不同的面孔,因此,在神殿的四壁上高悬着无数面容各异的。当侍奉千面之神的“无面者”执行任务时,他们会选择其中一张脸,化身为一个全新的人。

  只有一个名字,却有一千张脸,压力也是这样的存在。压力的狡黠之处在于它千变万化,行踪诡异,难窥全貌。当我们的老祖宗还在山洞里茹毛饮血时,压力是吃人的猛兽,是食不果腹的饥饿,是夏日的骄阳,是冬日的苦寒。几千年过去了,进化的人类用钢筋水泥的森林把这些旧日压力隔绝在城市之外,压力却摇身一变,成为付不清的账单、买不起的房子、谈不顺的恋爱、养不好的孩子、加不完的班……信息时代崛起,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人与人的距离感逐渐模糊,而信息的快捷获取也导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轰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会被自己的压力纠缠,而且会为他人的压力而烦恼—— 明明只是个路过的“吃瓜群众”,一不留神就被卷入激烈的网络争论中。压力和环境需求紧密相关,而环境和社会在不停变化,对个体的需求也在不停改变,于是压力的“面具”越来越多。

  面对这个不停“变脸”的对手,心理学家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研究,试图找到这“一千张脸”的共性和特性。《孙子兵法·谋攻篇》提醒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先对压力的实力进行正确的评估,我们才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让我们先来到产生压力的源头。虽然环境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需求,带来压力,但我们还是可以把制造压力的“罪魁祸首”,也就是压力源,粗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创伤性事件,一类是慢性生活方式。随手捡起常见的六张压力的“脸”,前两张属于创伤性事件,后四张属于慢性生活方式,让我们看看它们都长什么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分享 » 李世佳《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PDF电子版完整版百度云可下载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